技術提供:Blogger.
RSS

生產與生態


●課程教材











◎◎◎老師提問:


1. 請舉一例彰化縣的植物工廠。

2. 植物工廠的特色為何?

3. 植物工廠可那為兩種型態:

4. 水雉中毒事件發生在哪裡?

5. 因民國98年水雉中毒事件,林務局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推出何種保育標章?

6. 試舉出五種台灣特有鳥類。

7. 台灣目前的鳥類紀錄約幾種?

8. 臺灣的「護蝶行動」,保護的蝴蝶為?

9. 高速公路局視紫斑蝶遷徙情形以及高速公路交通狀況,採行三項減輕影響措施為:

10. 台灣紫斑蝶遷徙路徑將飛越國道幾號?

11.此次的演講,你印象做深刻的部分為?為什麼?



-------------------------------------------------------------------------------

◎◎◎答案


1.田尾的溫室花室()

2.植物「工廠」是指此農業生產模式將不受天候影響,具備定期、定品質、定量生產農作物的特點,頗類似於工業界的量產工廠。

3.
.「完全人工光控制型」植物工廠 (簡稱完型植工),其特徵為在封閉環境中不使用太陽光照射且控制環境進行全年計畫性生產;日本為此類型植物工廠的先進國家。
.「太陽光利用型」植物工廠 (簡稱太型植工),特徵為在溫室等半封閉環境中,基本上利用太陽光進行照射,但在雨天、陰天時進行補光,並利用控制夏季高溫等技術進行全年計畫性生產;此外,「太陽光利用型」植物工廠中,如配備人工光源,也稱為「太陽光人工光源併用型」植物工廠。

4.臺南官田。

5.「綠色保育標章」。

6.水雉、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藍腹鷴、黑長尾雉(帝雉)、烏頭翁、栗背林鴝、台灣紫嘯鶇、台灣噪眉(金翼白眉)、紋翼畫眉、冠羽畫眉、白耳畫眉、黃胸藪眉(藪鳥)、火冠戴菊鳥、黃山雀、台灣藍鵲等。

7.台灣目前的鳥類紀錄約450多種。

8.紫斑蝶。

9. 一、遷徙尖峰時段封閉北上外側車道
二、紫外線燈管導引遷徙
. 路堤段防護網

10.台灣紫斑蝶遷徙路徑將飛越國道三號林內段。


●上課實況

賴偉志相當積極的講解課程


綠色保育標章的起源...學生開始漸漸了解


我們應該從生態保育的角度切入農業生產


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自然,老師也丟出許多問題~~


開始思考老師的提問


我知道答案了!選我選我!








●學習與反思


心得報告 207 邱哲輝


我從這次演講中了解到,現今農業漸進邁入高度商業化,追求高投資報酬率農產,使得農村型態產生變化,農業科技的發展除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之外,應該讓農業能提供更豐富的功能,使農業經營更有效率,達到合理的使用農業各項資源的境界。因此積極發展農業生物科技,賦予農業新的生命,並發展農產品加工處理技術,促進產業升級,和善用電子資訊業的精準和效率,提升農業的產銷機能,以及整合國內科技研究資源和人才,提升科技研究效率,調整農業生產體系,使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更有效率,是發展農業科技的具體措施。這些工作的落實,將徹底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以科技化讓農業生產升級,在因應開放農產品進口的壓力下,更具國際競爭力。




而在這科技農業的潮流下,我們也不能忘記生態保育和永續發展的原則,因此生物技術與所衍生出的新農業生產系統,對農業生物多樣性與永續農業的發展,是一項必需兼顧生態環境與科技發展之間取之平衡的重要課題。

-------------------------------------------------------------------------------


心得報告 207 梁又嘉


聽完這次賴偉志先生的講解之後,讓我更加了解到許多農業生態保育與農業永續經營的概念,同時提及了以前大村農業的種植型態,讓我們更深一層認識了以往我們所不知道有關於大村的農作事物,以及如何轉型成以葡萄生產為主的鄉鎮代表。





農村是由一些直接或間接以農業為生計的家庭,聚居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且人與人間,特別是家庭與家庭間,有社會性互動關係,農村即指在這樣一群人與這樣一個地方的複合體系。而農村村民連帶所經營的土地與農業,即是一塊地域上的農村生態統。

2009年,官田水雉因誤食混雜農藥的稻穀而大量中毒死亡事件,喚起社會高度關注。在盛產菱角的台南官田,菱角收成後,常吸引水雉到殘菱水田中覓食、棲息,但當地農民多在12月中至隔年1月底,開始種植一期稻作。而近年來,有些農民以成本較低的「直播稻穀」取代插秧,為防蟲、鼠害及麻雀啄食,會事先將稻穀拌入農藥或放置毒餌,導致水雉誤食而亡,對菱農來說,牠是田間管理的好幫手,所以水雉中毒死亡,他們很不捨,輔導當地農民朝有機耕作的「慈心」,也努力找出有機栽培的方式,慢慢使當地農民逐漸產生自覺,以友善環境、水雉復育為出發點的耕作態度,逐漸在農友間發酵,降低農藥使用,推廣有機農業的理念;從水雉中毒事件的省思,進而誕生了「綠色環保標章」。


-------------------------------------------------------------------------------


心得報告 207 鄭芮青


今天賴偉志先生來跟我們介紹的主題是生產與生態,今天的主題是有關農村生態保育方面的探討及農業如何永續經營,這次的課程除了讓我認識到了許多的生物外,也讓我了解到雖然有各式各樣的的生物,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跟我們介紹了雖然在鳥類世界中,大部份種類都是男主外、女主內;但實行一妻多夫制,由公鳥來孵蛋、育雛的種類也偶爾可見,彩鷸便是一例外!




彩鷸雖然兩性各有其外型特色,但大體上彩鷸雌鳥體色較為鮮艷:喙粉橘色,先端較暗,臉頰到上胸暗紅褐色,頭及下胸暗褐色、頭頂有黃色中央線,眼周及眼後為白色,兩胸側至背部各有一道白色寬帶,橄欖綠色的背上有細小的暗色紋;雄鳥的頭、背部則以綠褐色為主,背上排列著黃褐、黑色的橫斑,在翅及尾上有許多黃褐色圓斑。此外,亞成鳥的體色大致和雄鳥相似,但白色眼眶不明顯、喙的顏色較暗。


彩鷸是種留鳥及夏候鳥,常單獨或成小群出現在水田、溪邊、池畔等濕地。牠們也是個性相當害羞的鳥兒,習慣在早晨、黃昏或夜間活動,除了陰天之外,白天多半躲在隱密的草叢中;因此,想要一睹牠們的廬山真面目,可得起個大早、或是就著黃昏的微光,睜大眼睛仔細尋找囉!

「生態保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因為人類不斷的破壞,地球上的資源、生態早已越來越少了,不僅如此,而且還造成了污染,整個環境的問題顯然成為人們首當其衝的問題了。
人類總是以那顆「聰明的頭腦」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能夠過的更方便,但結果就是得像大自然伸手借用各種資源,卻又不還債,「出口大於進口」的情況下,慢慢的,大自然面臨了枯竭的問題了,許多的生物也瀕臨絕種,人類如果還要進步,永續發展下去,生態的保育與基因技術的發展是刻不容緩的事。保育已經不是我們能夠口頭說說,只在心中存在的一個精神目標了,身為學生的我們或許不能幫上什麼多大的忙,但是在這世界有能力可以改變這一切的某些人,或許是企業家,或許是政治家,或許是科學家,這些人我認為需要在必要時刻站出來,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


心得報告 207 丁可芯



聽完賴偉志先生的生態保育介紹後,讓我更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賴先生提到,台灣地理位置在歐亞大陸板塊東南的邊緣,太平洋西岸東亞諸多島嶼之一,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由於過去數次造山運動的影響,地形相當複雜,高山海拔高度變化大,形成熱帶、暖帶、溫帶、寒帶等多樣化的地理環境。氣候因為緯度低,加上季風和洋流等因素的影響,氣候溫暖多雨,擁有多樣的生物,鳥的種類和數項均相當可觀。北回歸線通過台灣中部,讓台灣跨著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區,正好是北方鳥類在秋冬季移棲時理想的度冬區;也是過境鳥南來北返長途旅程中,最佳的休憩站,所以台灣的自然環境對鳥類而言可算是一個樂園了。





全世界的鳥類大約有九千多種,分別屬於2715科,台灣目前的鳥類紀錄約450多種。台灣的這些鳥類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台灣鳥類的主要種源地是中國大陸西南方的喜馬拉雅山區,在地理環境的歷史中台灣島與歐亞大陸板塊出現過幾次的連接,鳥類便在不同時期藉著連接的陸橋擴散來到台灣。而擴散的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條是經過華北、東北經日本到台灣。這種鳥種大多為較原始的北方種,遺傳基因較穩定,演化變異少,代表鳥種有青背山雀、灰鷽、星鴉等等;另一條是經過華南到台灣,這些鳥種大多屬於溫帶地區的鳥種,遺傳基因不如北方種穩定,演化變異不少,代表鳥種有冠羽畫眉、黑長尾雉、台灣紫嘯鶫等等;第三條是經過中南半島、海南島、華南而到達台灣,這些鳥種大多為羽色鮮艷的熱帶鳥類,遺傳基因不穩定,演化變異多,代表鳥種有台灣藍鵲、烏頭翁、翠翼鳩等等。

鳥類在擴散到台灣之後,因為高山林立的地理障礙和不同鳥類有不同的環境需求,這些鳥類並不是平均分配在全島的各個地方。例如,在西部非常普遍的赤腰燕,在東部幾乎是看不到的;相反的在東部常見的烏頭翁,西部也是看不到的。



鳥類為了獲得更豐富、營養的食物資源增加族群的生存機會,增強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得到遺傳和演化上的優勢等原因,會做有規律性的遷徙。然而鳥類的遷徙是非常辛苦和危險的因為在遷徙的過程中,隨時都可能遇到天敵的攻擊和惡劣的氣候。所以為了減少遷徙時的傷亡,不同鳥類遷徙的時間會根據天敵出現的時間、體型的大小、習性等因素來決定飛行和停棲休息的時間。冬候鳥或夏候鳥都是在台灣季風轉換的秋天(9-11)、春天(3-5)這兩段時間進行遷徙,以避免氣候的干擾。


一般鳥類的遷徙路線都是固定的,例如北方鳥類每年大都會經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或庫頁島)→日本琉球群島台灣,或經大陸東北韓國(或渤海)→黃海日本東海台灣,這兩條路線移棲到台灣。但如果在移棲路線上的生態環境受到太大的人為破壞,那麼就會迫使牠們改變遷徙路線。

有部分鳥類的遷徙是不定期而且不規則的,例如高海拔山區的鳥類,因氣候變化而導致食物不足的影響,會有沿山坡做垂直上下遷棲的現象。
大體來說,台灣的鳥類以地理環境的不同大致分為:海岸與沼澤、鄉村和城鎮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山區及高山寒原等棲息地。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約有一千多公里,所以海岸和河口沼澤地相當多。這種環境吸引很多的鳥類,尤其是候鳥來覓食棲息,主要是因為伴隨著漲退潮為河岸與海岸帶來豐富的有機物質,能讓這些鳥類填飽肚子。代表性鳥類有鷸鴴、雁鴨科、鷺科、秧雞科等等。

因為人類生活大多集中在城鎮,所以能見到的鳥種並不多,代表性鳥類有「城市三俠」之稱的綠繡眼、白頭翁、麻雀,以及台東的烏頭翁、洋燕等等。由於大面積的開墾,鄉村大多為稻田、果園、菜園、魚塭、湖泊等環境,耕地上的是大卷尾、斑文鳥、八哥、白腰文鳥、喜鵲及紅尾伯勞的天下,冬天時異常見到猛禽類的紅隼,在草叢和放牧地上則容易看到鷦鶯、紅鳩、棕扇尾鶯、番鵑等鳥種,秧雞科和鷺科等鳥種則普遍分布在水田湖泊裡。
海拔1000公尺以下是濕潤高溫亞熱帶闊葉林,因為人類大幅度的開發、干擾,所以棲息的鳥類如竹雞、小彎嘴畫眉、紅嘴黑鵯、台灣藍鵲、五色鳥等都具有很強的適應力。在林間上空則常見大冠鷲、鳳頭蒼鷹、小雨燕等在空中盤旋、覓食。



海拔1000公尺至2300公尺之間是濕度更高的溫帶針闊葉混合林,由於雨量多,草木龐雜繁盛,算是台灣森林鳥類最多的地方。林間灌叢常有山紅頭、頭鳥線、棕噪眉、黃胸藪眉跳耀其中;樹枝上則很容易看見繡眼畫眉、小啄木、冠羽畫眉,青背山雀、黃腹琉璃、白目畫眉等鳥類的蹤影。

海拔2300公尺至3300公尺為寒帶針葉林。因為海拔高度高、溫度低冷、強風吹拂的關係,樹木的種類和數量較少,因此棲息其間的鳥類也隨之減少。黑長尾雉、深山鶯等分布在樹林底層灌叢中,但不易見其蹤影,樹林上層則有紅頭山雀、煤山雀、火冠戴菊、台灣噪眉等鳥種混居跳躍期間。 海拔33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氣候嚴寒,植被大多只有高山芒和高山箭竹草原,食物資源相當有限,棲息的鳥類也很少。常見岩鷚停棲在空曠地區或裸露的岩石上。

長久以來島嶼的環境使各種的生物發展出獨特的生態平衡角色,鳥類正是維持生態平衡的一份子,只是近年來台灣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也快速地改變著這個鳥類樂園的生態環境,讓台灣鳥類的生存面臨極大的危機。棲息地嚴重的破壞、野生動物過度的獵捕、自然環境受到無可回復的汙染、外來種生物的引進,以及人類活動高頻度的干擾等等,都危害著鳥類的生存,因此鳥類保育課題成為一個重要的環境保育目標。 
為了增加土地利用的面積,開墾山坡地、砍伐森林、填平湖泊濕地、河堤海堤水泥化、濱海工業區的設立等都會使鳥類失去棲息地而無法生存。如水雉、黑面琵鷺面臨在台灣消失或絕種的危機即是最明顯例證。 


有些不肖獵人為了食用、觀賞、製作標本等經濟利益,過度的捕獵鳥類,造成原本數量就不多的鳥類瀕臨絕種,熊鷹、黑長尾雉、藍腹鷴、紅尾伯勞、灰面鵟鷹等是代表性鳥種。 大量的工業廢水、家庭汙水、空氣汙染、化學農藥殘留、養殖業污物、垃圾等等,嚴重地毒害著河川、空氣、土壤和海洋,也影響到棲息其中的鳥類,許多鷺鷥科、秧雞科和鷲鷹科的不孕、孵卵失敗甚至中毒身亡是近年來常發現的現象。 近年來國人旅遊休閒風氣大盛,賞鳥時大聲喧嘩、不當的拍鳥、至溪邊烤肉亂丟垃圾等,都會干擾鳥類的作息,甚至改變鳥類的生理、行為、繁殖,使得族群大量減少這是需要我們好好反省思考的。

-------------------------------------------------------------------------------

得報告 207 賴欣妤

現代農業靠的大多是現在非常進步的科技,但相對的科技的進步,也使生態受到嚴重的破壞。人們在享受科技代給我們的便利及富足同時,生態比任何一件事更難恢復。



老師提到,台灣過去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平原區域擁有非常高比例的農地,隨著工業化的腳步,農業在台灣的重要性顯著下降。加上面臨關貿總協、世界貿易組織、全球化與自由化的壓力,台灣農業正趨向轉型,由傳統耕作逐漸發展為精緻化農業。農民在現今的社會中多為弱勢團體,加上台灣的土地成本、勞力成本較農產出口大國高出許多,未來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下,一味的要求農民一肩扛起生態保育及國土保安的重責大任絕不公平。因此政府對於農業經營與農田存在的維護,實需給予合理且實際的政策加以輔導,藉以保存農田生態系與本土的農業文化。


台灣的人口稠密,為了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在所難免,以自然工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我們應該提倡防範災害的措施與生態環境並重,保護自然資源,確保自然資源之永續利用,提供後代子孫應享有之自然資源。


我覺得,人類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是無止盡的,因此也帶動蓬勃經濟發展。然而,人類為滿足自我的需求,而大量擷取地球上的生態資源,同時誘因利用方式不當,造成生態上不可恢復的改,如森林、土壤、生物、大氣、海洋、,河川等都因人類的經濟發展而遭受破壞。

本世紀以來,人類也漸漸了解生態資源的供應並非永無止盡,如果沒有妥善的規劃利用以及保護措施,生態資源將於二十一世紀中瀕臨枯竭;同時人類造成的環境污染,更加速生態危機的來臨。因地球暖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使許多北極熊無家可歸,也因人類的無知,造成臭氧層被破壞,煤、石油等資源日漸減少,但由於人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終於有人發現地球正在日漸衰頹,而發起了許多世界級的保護地球協會,也開始懂得怎麼保護地球,學習珍惜地球的資源,讓居住的地球更美好。人們若是能一起從小地方做起,不但能減少地球上的災害,更能為以後的子孫建立美好的世界。

-------------------------------------------------------------------------------


心得報告 207 黃于柔


今天我們上了賴志偉先生的課,賴先生提到境生態受到越來越大的破壞,全球人口卻越來越多,許多人都擔心糧荒來臨。如何生產足夠的糧食,又不傷害生態,是相當迫切的問題,也因此,糧食也成了未來的「綠金產業」。近年來,許多科技大廠投入農業的行列,不過,他們並不是轉行到田裡種菜,而是蓋起一棟棟的密閉廠房,做「植物工廠」,完全不需要土壤,以科技打造植物生長所需的環境,用規格化的方式種菜,賴先生也提到,行政院也從今年起陸續投入卅三億元,針對雲林、彰化地層下陷地區,打造一條節水、節能「農業黃金廊道」,設置示範性植物工廠。


在這個感覺不像菜圃,反倒比較像無菌實驗室的環境裡,種了各式各樣翠綠色的蔬菜,在密不透光的室內,植物唯一的光源是LED燈,這個是近年來,台灣逐漸蔚成風氣的植物工廠。植物工廠早在40幾年前日本即提出這樣的概念,在植物工廠裡,作物皆是在嚴格的環境控制下生產的藉室內的栽培阻絕病蟲害的入侵及發生,在環境保護方面,植物工廠可將單位面積產量大幅提升,面對世界人口持續增加、糧食不足、可耕地減少的問題,植物工廠除可提供穩定的糧食來源,也較傳統農耕法釋出更多的土地做為原始林或生態保護區。


我覺得發展植物工廠的確是一可行的計畫,我們的農民為了提高產業的品質不斷的噴灑農藥,造成生態的破壞與失衡,雖然沒了病蟲害,可是也沒了蟲鳴鳥叫,這是奪大的損失啊,所以我們要努力改善這種情況,讓大自然回歸她原本最樸質的模樣!

 

-------------------------------------------------------------------------------


心得報告 207 游惠婷

今天賴偉志先生,為我們講解精彩的『生產與生態』,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生活週遭的環境,而其演說的主要內容是以農村為主要內容,農村是以農業為主的部落,村莊。

現代的農業已經開始邁入高度商業化,人們追求高投資的報酬率,國外運用粗放方式耕作,擴大農業面積,為了提高農藥噴灑量,甚至利用飛機當噴灑耕作工具,利益考量及科技技術幫助下,使得農村生態產生劇變,而在台灣境內使用的是精緻農業的技術,品質會更加優良,但農藥過量的問題,產生了4年前水雉集體中毒事件,此事件也讓台灣社會察覺農業生產方式與生物多樣性、環境關係之密切,綠色保育標章也應聲而起,鼓勵農民以友善環境、無化學藥肥並能與野生動物共存的農法耕作。



賴偉志先生也提到2011年至今,已有65件綠保標章申請成功的案例。友善的耕作方式,讓綠保農田與生物多樣性共存,台灣環保與經濟的軟實力也由此展開。農田不但餵飽人類的肚腹,也吸引生物聚集,一齊享用由人類提供的大地餐桌。只是現代化的農耕,往往無法兼顧野生物的需求,而以產量換算成經濟價格掛帥。4年前水雉中毒事件,即肇因於當地耕種方式改變,而化學資材的使用,也降低農田生態系多樣性。不過邀請農民改變農法需要誘因,而台灣農田灌溉水源相連,要做有機認證並不容易。強調保護動物、不用藥不用化肥的綠保標章在此背景下因應而生,希望由此創造經濟與保育的雙贏。


台灣在百年前就有水雉生活的蹤跡,從北到南、從西到東都有分布,其中又以嘉南地區的平原濕地分布最多。一雙長長的腳趾,讓水雉能夠在葉子上行走自如,高超技巧讓他們獲得「葉行者」的稱號。水雉美麗的黑色尾羽在飛翔時宛如「凌波仙子」,台南縣更將水雉封為縣鳥。
不僅外型討人喜歡,水雉也是農人的好幫手,他們最喜歡站在菱葉上搜索獵物,但可不是在偷吃菱角,而是捕食水面上的螺類、蝌蚪和青蛙等,其中不少是阻礙菱角生長的害蟲,因此深受農人歡迎,尤其是在稻菱輪作的官田鄉,經常可以看到水雉與人和諧共生的景像。

然而和許多野生動物一樣,人為汙染、埤塘開發、濕地轉為工業用地,讓水雉找不到棲身之所,20多年前,全台灣水雉總數量甚至一度不滿50隻,1989年被農委會指定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賴先生提到台南官田有個葫蘆埤,是康熙時代為了蓄水所填築的人工埤塘,楊從貴說這塊埤塘是水雉鳥的天堂,曾經是水雉最大的度冬區,然而幾年前,縣政府為了打造「葫蘆埤自然生態公園」,在埤塘周遭興建碼頭、蓋起涼亭和吊橋,加上每30分鐘定時向水雉「打招呼」的高鐵,「人越來越多,聲音又那麼吵,水雉都躲光光了。」
除了棲息地消失,水雉減少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農藥的使用。2010年發生水雉大規模死亡現象,經過追查,發現是農人為了節省成本,將農藥拌入稻穀,以「直播稻穀」取代插秧,85隻無辜水雉誤食死亡。然而除了直接致死,農藥長期殘留在田地,改變整個生態環境,找不到食物而滅絕的水雉恐怕遠遠超過85隻。而為了回復水雉棲地,去年林務局和慈心推動「綠色保育標章」,在水菱有機農場和七戶農友合作,以不施農藥和化肥的方式種植菱角和水稻,第一年只有3.37公頃,但第二年馬上增加11位農友,種植面積達到9.11公頃。 

雖然面積不大,但有農友們驚喜發現,以往少見的金線蛙、台北赤蛙、鉛色水蛇都回來了,更多看不見的小生物也發現這裡有舒適的家園,有了不虞匱乏的食物,水雉自然而然定居下來。

而賴先生也強調,生態農業與有機認證農業的差別強調各種生物和平共存,正是綠色保育標章和現行有機認證最大的不同,前者又可稱為生態農業。雲林縣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是國內發展生態農業的先驅,早在十年前就推動保護諸羅樹蛙的綠標竹筍計畫,將友善諸羅樹蛙種植的竹筍貼上綠色生態標籤。有機認證主要以人的健康為出發點,雖然同樣不灑農藥,但有機認證的土地未必能與當地生物共存,「我也可以為了符合有機,把竹林砍光光,但樹蛙就活不下去了。」陳清圳認為,人類只是生態系的其中一份子,要讓人和生物同時可以在這個環境中生存,不管是自己推行的綠竹筍或林務局的綠保標章,都是以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為核心。




  • Digg
  • Del.icio.us
  • StumbleUpon
  • Reddit
  • RSS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