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材
農地裡的生態
一、生態系:包含環境與生物兩部分
環境因子:包含氣溫、水質、土壤、光照等非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同時間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的生物群集,就是指同一時間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的所有生物族群。
二、族群與群集
族群是指同一時間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的同種生物個體。
群集是指同一時間同一區域的多種生物族群。
三、生態系生物角色:依生物獲得能量方式分三種角色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四、食物鏈:依據「吃」和「被吃」的規則,可以將生產者和消費者排成單向鏈狀的食性關係稱為食物鏈。
五、食物網:生態系中眾多的食物鏈會彼此相聯形成食物網。當一個生態系中的物種愈多,食物網就愈複雜,生態系就愈容易平恆。
六、農地生態:農業生產與生態維護兼顧
臺灣(檫)樹被砍伐,害我的幼蟲沒有食物
七家灣溪農藥多,害我喪命
原始森林的砍伐和經濟作物的種植,害我失去棲所
早期農業生產是仰賴自然資源和自然體的生產力;現行農業生產是依賴外加物質(肥料 農藥)和強勢利用農地資源(如抽取地下水)使自然體係受到破壞。
健全生態平恆,維持環境因子不受破壞,達到永續發展機能。
●學習與反思
心得報告 201 賈佳潔
今天校長幫我們上了一堂寶貴的課程,講述的內容幾乎都是之前學習過的課,感謝校長為我們重新複習了一遍,也補充了好多新知識呢!
一. 咖啡原產地在衣索匹亞,而巴西式咖啡生產量最高的地方。
二.「土」分為黏土、土壤和沙土,沙土適合種植「花生」和「西瓜」等植物,它們都需要排水功能加的土質環境。土壤通俗又分為:黑土-富含腐植質的土;黃土-一般常見的土;紅土-富含氧化鐵的土。(補充:在台中有間「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是專門研究「土」的特性與酸鹼值的地方)
三. 1.生態系是由「生物群集」和「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態體系,包含「生物因子」和「環境因子」,兩種因子會互相影響,進而影響生態系的穩定性。(生態系可大可小,能量的流動與物質的循環需要保持穩定的狀態。)
2.族群:同一時期,生活在同一地區的所有同種生物個體,稱為「族群」。
3.群集:同一時期生活在同一棲地上的多種族群,稱為「群集」。
四.生態系生物角色
1.生產者:吸收外界物質自行製造所需養分的生物,生產者能利用光能,行光合作用,自行製造生存所需的葡萄糖,如:藍綠菌、藻類…等,又稱為自營 生物。
2.消費者:透過攝食其他生物,以獲得生存所需的大部分養分,各種動物均 屬於消費者。
3.分解者:不經攝食,依靠分解外界的各種生物碎屑、排泄物和屍體來獲得養分,分解者可以分泌酵素至體外,以分解生物的遺體或排泄物作為養分,如:腐生細菌、真菌與原生菌類。
4.消費者和分解者均無法以行光合作用自行製造生存所需的養分,必須依賴 其他生物維生,這類生物屬於異營生物。
五.食物鏈:依據「吃」和「被吃」的規則,可以將生產者和消費者排成單向鏈狀的食性關係稱為食物鏈。
食物網:同一種消費者通常也能攝食多種不同的生物,因此可連結成多條不同路徑的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食物網。
六.生態系中的生物種類越多,所形成的食物網就越複雜,消費者可選擇的食物 也越多樣,就不易因某種食物短缺而造成該消費者的數量變動或消失,進而 影響到生態系整體的平衡與穩定。
--------------------------------------------------------------------------------------
心得報告 201 王家羚
生態系的組成:生態系是生態學上的重要單位,例如:和紅樹林生態系,就是一個豐富的自然生態系。生態系包含生物和非生物兩項基本因子的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空氣、土壤、氣候、水及日照;生物因子包含各種植物,如:紅樹林的水筆仔、水中的藻類、各種動物,如:魚、蝦、蟹、貝、鳥類、微小的浮游生物、微生物...等,這些生物間的關係極為奧妙,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也非常複雜,每個生物取之於環境,最後本身也會回歸於大自然,化為環境的一部分。
▼紅樹林生態
自然界複雜的生態系裡,包含著成千上萬的物種,這些複雜的生態系在經過一連串的長期演化及適應後,生物間存在著互相依賴的關係,包括掠食與被掠食,競爭、共生、寄生、共棲...等;自然界中,因為構成的生物群體與周圍自然環境的不同,而將其分為陸地生態系和水域生態系,陸地生態系又分為森林生態系、草原生態系和沙漠生態系,而水域生態系又分為海洋生態系、淡水生態系和河口生態系;藉由不同生態系的存在,反映出不同動植物群集與棲地間相互作用的動態關係,簡而言之,生態系是由「生物群集」及其生存的「無機環境」,兩大因子組成的,兩者之間藉由自營生物(生產者)和異營生物(消費者、分解者)的聯繫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生態系生物角色:依生物獲得能量方式分三種角色,各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為吸收外界物質自行製造所需養分的生物,例如行光合作用的藍綠菌 藻類 植物;吸收化學物質的硫化菌 鐵化菌;消費者為靠攝食其他生物獲得所需養分;分解者則為不經攝食,依靠分解外界的各種生物碎屑、排洩物和屍體來獲得養分,例如:細菌和真菌;生產者屬於「自營生物」,而消費者與分解者屬於「異營生物」。
族群與群集的定義分別為,指同一時間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的同種生物個體為族群;指同一時間同一區域的多種生物族群為群集;地球生物圈的層次,由小而大為:【個體】[【族群】[【群集】[【生態系】[【生物圈】;生物族群的大小通常會維持在一種與「環境」平衡的狀態。
這次有機會讓校長上到有關於環境生態的課程,真的很驚奇和興奮,聽完課後收穫不少,也讓我們更清楚知道,生態的平衡和循環是很重要的,不僅要珍惜更要以身作則愛護我們所生長的地方,讓大自然能永續下去。
--------------------------------------------------------------------------------------
心得報告 201 賴佳芳
今天好驚訝,演講者竟然是我們大村國中的龔育明校長,平常在學校只有跟校長問好,原以為校長是個很嚴肅的人,結果上課時才發現,校長很幽默也不拘束,還懂很多東西,整堂課下來真的獲益良多。
這次上課主題是農地的生態,一開始所講的是生態系,生態系是由生物群和其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態體系,包含了生物因子和環境因子,這兩種因子的相互影響下,支配了生態系的穩定性;環境因子影響著各種生物的生存和分布,也和生態系的類型及平衡息息相關;環境因子包括了陽光、水、空氣和溫度...等,生物因子則必須獲取環境中的能量和各種物質才能夠生存的生物;科學家依照生物在生態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將生物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是指吸收外界物質自行製造所需養分的生物,例如行光合作用的藍綠菌 藻類 植物;吸收化學物質的硫化菌 鐵化菌,這類生物又稱為「自營生物」;消費者是指靠攝食其他生物,以獲得生物體本身所需的大部分養分,這種動物均屬此類;而分解者則是指不經攝食,自身可以分泌酵素至體外,依靠分解外界的各種生物碎屑、排洩物和屍體來獲得養分,必須依賴其他生物維生,消費者與分解者因為無法自行製造所需的養分,因此稱之為「異營生物」。
多彩多姿的生命世界中,生物通常無法單獨存活,多數會和其他生物共同依存,彼此間相互影響、依賴、競爭與分享環境中的資源;族群是同一時期、生活在同一地區的同種生物所組成的群體,稱為族群;群集是同一時期、同一棲地上,由數個不同的族群可形成群集,估計族群的大小,族群的個體數因為受限於族群分布與數目等因素,並不容易由直接計數法獲得,科學家必須採用估算的方式,以得知族群中的概略個體數目,需用的方法有:【樣區】法與【捉放】法等;而決定族群的大小的因素,生物族群的大小通常會維持在一種與【環境】平衡的狀態; 族群的大小往往會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化,其主要的因素為:【遷入】、【遷出】、【出生】和【死亡】等。瀕臨絕種:當族群中個體數量減少到某一程度時,會造成族群過小、【密度】過低的現象,個體之間的接觸機會因之減少或喪失,則族群將逐漸瀕臨絕種,例如:臺灣【黑熊】與臺灣【狐蝠】等。負荷量:一個環境中所能供養單一族群的最【大】數量,是此一棲地對此種生物的負荷量,若超過【負荷量】,則族群中生物會因彼此競爭而淘汰或遷移,以減少數量。
▼台灣瀕臨絕種的動物
--------------------------------------------------------------------------------------
心得報告 201 張羽捷
環境生態系,指在某一特定時間內,位於特定區域的所有生物個體及群聚與其生活環境因為彼此間的密切交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個有秩序且彼此密不可分的系統。
生態系的組成可以分成生物系統與和非生物的環境系統。地球本身就可以視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的能量最初始的來源都是太陽照射到地球 上的陽光中所含有的輻射光能,而這也是地球這個生態系第一個重要的環境系統構成要素-能量。能量結合了環境中大氣、土壤、水分、氣候等其他因子,短暫地在 生物系統中傳遞與轉換,最後會被釋放到環境中,完成能量的流動。生物系統包含了系統中所有的生物,這些生物依照其功能可以分為生產者、消費者、清除者與分 解者。它們利用在生物個體間流動的能量,將地球上碳、氫、氧、氮、磷、硫等小分子無機物質合成大分子有機物,然後又在生物系統中的不同生物體內轉換傳遞, 最後又回復到小分子無機物歸於環境系統中,完成物質的循環。整個生態系的構成因子就在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在生物與非生物間的交互作用中建構出一個密不可分 的關係。
能量的流動與物質的循環在地球這個生態系中傳遞的過程如下:首先是來自環境系統中的太陽輻射能被生物系統中的生產者(絕大多數是藻類和綠色植物)以光合作用的方式轉化為有機物質;這些存在於生產者 體內的有機物質被消費者攝食而進入消費者體內,經由消化作用再轉換成其他消費者可利用的有機物;其間部分能量便會藉由呼吸作用回歸環境系統,因此能量無法 完全從生產者體內轉移到消費者體內;當生產者與消費者死亡或是產生排泄物時,清除者可將其中大分子有機物化為小分子有機物,最後再透過分解者進行分解作用,將這些有機物分解成小分子的無機物,與過程中產生的能量一起被釋放到非生物的環境系統中,。總而言之,地球生態系能量是由太陽不斷提供,而物質則在生物及非生物系統中循環,反覆地被生物系統利用。
一個穩定生態系就是一個在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都能達到動態平衡的系統,當系統中的生物種類多且功能顯著時,自動調整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平衡的能力就越強, 生態系也就越穩定。不過非生物的環境系統能提供的資源與空間有限,當生態系中某種生物數量超過生態系的負荷量時,就會有一個調節的力量強加抑制,以維持系 統的平衡。
我覺得今天校長所教的自然,不僅是在為我們以前學過的做再一次的複習,也教導我們如何讓環境能夠有更美好的永續發展,由於現代工商業發達,林地開墾拓建,營造便利的生活環境,但卻也帶來空氣汙染、水汙染、、地層下陷...等的環境破壞,其實很多污染造成後,想要尋求補救之道,卻反而適得其反,更加劇了對生態的威脅,如果我們不在嚴加管理、督導和反省,將會使我們的生存環境更加嚴重,地球只有一個,如果希望下一代仍能享有現有美麗的自然環境,人們必須要好好珍惜所有的一切,因為大環境的演化是得來不易的,再次謝謝校長給我們大家有再一次學習的機會。
▼環境汙染
--------------------------------------------------------------------------------------
心得報告 201 賴姵晴
在多采多姿的生命世界中,生物通常無法單獨存活,多數會與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彼此間相互競爭、依賴與影響,並共享大自然所賦予的一切;環境會限制生物的生存與分佈,而生物也會改變或影響環境,兩者息息相關。
在這場與生態有關的演講中,我吸收到了許多的知識,同時也複習了在這學期當中所得到的領悟,例如:生產者能利用光能,行光合作用,自行製造生存所需的葡萄糖,而這類生物又稱為自營生物;消費者透過攝食其他生物,以獲得生存所需的大部分養分;而分解者可以分解生物的遺體或排泄物作為養分。從生產者開始,生物間因攝食關係形成的單項鏈狀路徑,稱為食物鏈;直接以生產者為時的動物,稱為初級消費者;而以次級消費者為時的動物,則稱為三級消費者,而依序類推,最高為頂級消費者。自然界中,同一種生產者會被許多不同種的消費者所食用,而同一種消費者通常也會攝取其他不同種的生物,因而連結成許多不同路徑的食物鏈,交錯形成食物網。
我們所生活的生態系,包含了氣溫、水質、土壤、光照等非生物因子,而影響生態系的生態因子,則指同一時間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的生物群集,就是指同一環境中的所有生物族群,上了這堂課我才知道,原來小麥必須在寒冷的低溫環境中才會發芽,還有某些物種在特定溫度下產出的幼卵孵化後,會只有母的或只有公的知識,其中溫度對魚類性別比例的影響,主要可分為三類,大多數對溫度敏感的魚類,通常雌性轉變為雄性的比例會隨溫度而增加,低溫則可能誘導卵巢分化,此種現象普遍存在淡水與海水魚中;相反的,在少數的魚類,高溫可使性別比例偏向雌性,而低溫時則可能偏雄性,我聽了真是大開眼界,感到無比驚奇呢!
這場演講關於環境,同時也因為我的家鄉是個生態豐富的地方,讓我更加了解到大自然真是無奇不有,也更能體會自然界中那神奇的奧妙,並尊重各種生物體的存在,及珍惜身邊所有得一切。